四川新闻网

首页 > szjj > 中新网四川

2025年第四届德阳市花月季展盛绽广汉
2025年04月30日 20:04 来源:中新网四川 编辑:曹惠君

 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30日电  4月30日,以“相约三星湖·月季映古蜀”为主题的2025年第四届德阳市花月季展在广汉三星湖公园举办,众多市民与游客纷至沓来,漫步在三星湖畔的月季花海中,沉醉于月季织就的千年蜀韵画卷,共赴一场浪漫的花海之约。

  随着古韵悠扬、浑厚空灵的三星堆主题编钟声响起,整场活动正式启幕,其浑厚声韵似跨越三千年时空,为这场花事盛宴注入庄重神秘的文化底蕴。活动中,还为“区(市、县)展园主题设计大赛”和“大学生月季花境创意设计大赛”等获奖者颁奖。

活动现场。 广汉市委宣传部供图

  九个展园 彰显区域特色

  德阳市本级与各区(市、县)展园融合各地历史、文化、产业、生态等特色,以月季为“笔”,描绘区域融合发展园林篇章的美丽画卷。

  德阳市城管执法局“春日花海中的大立人”展园,以青铜大立人雕塑为魂,月季花瀑与重工齿轮共舞,彰显德阳作为“中国装备科技城+古蜀之源”的双重魅力。??

  广汉市“三星辉映·月季织梦”展园,将三星堆文化符号、雨水花园生态技术、互动科技体验与月季花海景观深度融合,形成“探古、寻径、生花”三重空间意境。

  旌阳区“锦绣旌阳·数字花韵”展园,以“自然生态+数字科技+德孝文化”为核心,通过月季花艺、数字互动、文化叙事三大维度,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。

  德阳经开区“科创旌城·月季织梦”展园,以月季为生态纽带,串联德阳“工业基因”与“科创未来”,通过齿轮、风车等机械符号与科技元素,演绎“重装之都”向“绿色智城”的转型叙事。

  罗江区“蜀凤栖罗·月花漫江”展园,以三国文化为魂,将罗江的历史底蕴、人文风情与月季的浪漫优雅相结合,展现罗江的独特魅力。

  绵竹市“千年画韵·酒香山水·活力绵竹”展园,以中国四大年画之一“绵竹木版年画”为核心脉络,以“千年御酒”剑南春为文化灵魂,以山水生态为基底,融合现代生活方式,打造一个兼具传统韵味与创新活力的城市景观。

  什邡市“古蜀什邡、科创新风-绘精致之城”展园,将月季花瓣的抽象几何形态与竹编工艺的流动感相结合,通过“刚柔并济”的设计语言,隐喻什邡古蜀文明的坚韧底蕴与科技创新的灵动突破。

  中江县“红韵中江·千丝匠心”展园,以中江挂面非遗技艺为魂,用现代景观语言演绎匠心传承。主景“千丝”以数根不锈钢管交织,夜间LED灯带柔光束腰,底部种植藤本月季,隐喻挂面“细白”之美。

  “我们专程从绵阳赶过来,不仅是为了观赏美景,还想购买一些优质的月季苗回家种植。这里的月季品质很好,工作人员的介绍也很专业。”花卉爱好者王先生在展会上拍下许多花卉照片。

  “月季花再搭配上三星湖的景色,让人流连忘返,我们一家人玩得非常开心。这次月季花展老少皆宜,推荐大家‘五一’假期来广汉玩。”带着女儿一同来赏花的张女士说道。

  大美广汉 展现花样活力

  除却令人沉醉的花海盛景,活动现场还精心策划了“花为媒相亲会”、月季花展研学活动、三星堆文创展、风动艺术展、汽车展、垃圾分类寻宝活动、无人机表演、乐队表演等系列精彩的活动。

  在月季花展研学活动现场,广汉市8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组织学生现场开展月季花、三星堆等知识研学,学生们在“零距离”接触中,进一步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;在三星堆文创馆,游客细心挑选各类造型精美的文创作品,各具特色的书签、摆件、饰品等,让游客们爱不释手,沉浸于古蜀文明与现代创意交织的魅力之中;在风动艺术展上,五彩斑斓的风动装置随风翩翩起舞,如梦如幻的景象吸引游客纷纷驻足打卡;汽车展上,多款新型汽车亮相,引得汽车爱好者们热情围观,现场人气爆棚;在“绿意寻踪·环保探秘”垃圾分类活动现场,同样围满了跃跃欲试的游客,活动巧妙设置了宣传区、游戏区、寻宝区3个区域,包含垃圾分类答题赛、扔飞镖、大转盘、翻翻乐等趣味游戏,互动过程中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;夜幕降临,无人机在空中灵巧地变换队形,绘就出“青铜面具”等三星堆奇观,将现场氛围一次次推向高潮。

  “这次专门带孩子来,不仅能赏花,还能学习三星堆文化,了解垃圾分类知识,很有意义。”成都游客周女士一家参与垃圾分类有奖竞答后,提着奖品笑容满面。

  据统计,开幕当日吸引约2.3万名游客慕名而至。这场月季花展已成为市民和游客争相前往的热门打卡盛事,为广汉的初夏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。

  本次月季花展将持续到5月5日。该花展的成功举办,将进一步擦亮广汉旅游品牌,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发展,为市民和游客创造更多亲近自然、感受美好的氛围,助力广汉打造生态宜居与文化旅游名城。(完)

中国新闻网·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 凡本网注明"来源:本网或中国新闻网·四川新闻"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新社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中国新闻网·四川新闻"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 ② 凡本网注明"来源:XXX(非本网)"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 ③ 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 联系方式:中国新闻网·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:+86-28-62938795